横贯南北,串联古今。一条大运河,半部中国史。全长近3200公里、历经2500年历史沧桑的大运河,是世界上距离最长、规模最大的运河。这项属于中国的世界奇迹,至今仍滋养着沿河沿岸地区的自然资源、经济资源、经济社会发展繁荣,造福着沿岸人民的生活。2014年6月22日,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大运河的保护、传承和利用,掀...
人类文明,自古沿江河而生。新时代,江河畔,新的生态文明故事,挺多。, 2012年起,经国家有关部门“撮合”,上下游两省达成“对赌”协议,即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——两省各拿出1亿元,考核新安江省界断面水质,若达标,下游给上游钱;若不达标,上游给下游钱;中央财政则直接拿出3亿元支持上游。, 至今,两省已完成三轮试点,去年起进入第四轮。上下游...
大运河,对于我们而言,绝非仅仅是一条古老的水道,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、多元的文化以及面向未来的无尽畅想。,于是,大运河之于我们就是“记忆”。当激昂的“运河号子”再一次响起,唤醒的是我们对往昔岁月的追溯与怀恋。,悠悠大运河,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。在古代,大运河沟通南北,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贸易的繁荣,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。即使在现代,它依然在区域经济交流中发挥...
人民日报记者齐志明胡婧怡戴楷然, 6月25日至27日,以“未来增长的新前沿”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(夏季达沃斯论坛),将在辽宁省大连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。这是时隔5年,夏季达沃斯论坛重回辽宁,第八次在大连举办。, 届时,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名政、商、学、媒体界代表,将围绕“全球新经济”“中国和世界”“人工智能时代的...
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5月份,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,生产稳定增长,需求持续恢复,就业物价总体稳定,国际收支平衡,转型升级持续,运行总体平稳。国际机构、媒体以及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,中国经济回升向好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。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,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正能量。, 5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...
大运河,这条见证了千年繁华的水道,正迎来数字化智慧发展的新篇章。智能监测、数字化管理,让发展更高效、生态更平衡。大运河的智能化,不仅是对传统航运方式的革新,更是对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探索。它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,,,,,...
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“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”的重大战略抉择,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战略擘画。, 加强基础研究,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。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,是构建科技事业大厦的基石。地基打得牢,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,才能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。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...
央视网消息:近日,在广东梅州,持续的特大暴雨引发了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。一货车司机途经梅州平远县时,突遇泥石流不幸被埋,27小时后被周边20多名村民和村镇干部合力救起。, 这里是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创伤骨外科,这位是曾忠华。6月16日下午,他驾驶货车在去平远县送鸭苗时突遇泥石流,泥石流将货车掀翻。危急中,曾忠华试着挖开座椅的海绵,给自己增加呼吸空间...
“一条大运河,半部华夏史”。, “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”,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。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,我们要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系列重要论述,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战略部署,把大运河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,让这条经济之河、民生之河、生态之河、文化之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, (一), “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...
向“新”而行,以“质”取胜。当前,各地涌动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,成为中国经济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。, 新华社24日推出“中国经济圆桌会”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,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、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同台共话,结合新华社记者近日参加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活动见闻,...